长沙丧事习俗与现代差异

长沙传统丧事习俗

长沙丧葬一条龙
长沙丧葬一条龙

一、传统丧事的主要流程及习俗

  1. 送终环节
    • 死者病危时,家人齐集床前敬听遗命。死者刚逝,子女即除床帐,男子散发,女子去除头上首饰,家人捶胸顿足,放声号哭,跪地烧“倒头纸”。清末倒头纸钱数,重量为“九斤四两”,从民国后期到新中国后,变为“三斤六两”,且民间避讳说“三斤六两”。亡故者落气之初,还须烧“起马轿”,又有“报庙”习气,即向城门洞城隍报庙。
  2. 殡殓环节
    • 小殓前,丧家须持瓦盆前往干净塘边或干净井泉前,焚香拜祷,再用瓦盆汲水。哭而归家后,在水盆内加入檀香,经煎熬,给死者抹澡,送逝者干净上路。随后即为袭殓,即将逝者移于已覆有白布的门板上,为其穿上寿衣、寿鞋,戴上寿帽等。贫户则用铜钱三枚和饭成丸,丧主跪伏于亡者前,纳于其口中。此后,为逝者头盖面巾,随即,尸足前燃灯(称引魂灯);用一盂饭供奠(称倒头饭);甚至有人家在尸前割鸡淋血洒酒于地(称给死者以血食)。
  3. 丧具方面
    • 亡人在棺中的衣物等有讲究。古代富绅用内外两棺,内棺为陶质,外棺为楠木、柏木或檀木制成;普通人家仅一杉木棺,赤贫者有用木板临时合的。有的在生前若干年即准备了寿器,用漆(内红外黑)油封多次。
  4. 祭奠环节
    • 从上材(入棺)到出院(出殡)的时间,因贫富而相差甚远。贫者3天甚至1天即入土为安,富者有10天半个月甚至数月才葬的,多数为5 – 7天。入殓后,立扎孝堂,罗孝帷,点长明灯。亲友来吊唁,不论年长年幼,孝子均下跪相迎。女眷每日早晚到孝帷内嚎哭一场,俗名闹丧。有多种祭奠形式,如法事(做道场,将音乐与开坛、念咒、诵经、请水、告庙、开方、破狱、解结、安神等等过程相结合)、做佛事(念经,边念边敲木鱼)、行儒教(请礼生喊礼开祭,有朝奠、午奠、夕奠、家祭、客祭之分,读祭文时抑扬顿挫,如泣如诉,催人泪下)。有的地方每晚家祭之后,有绕棺习俗,所有在堂男宾各持一根香,由人带领,围着灵柩转圈,口诵《正气歌》等。同时还有烧落气纸(死者直系亲属,在确认死者亡故之际,便置一瓦盆于灵床前,在盆中焚烧冥钞或纸钱,意为让亡魂持币上路)、净身(由死者直系亲属打一盆清水,用一方白布帕给死者擦净躯体,通常以三袱子为限,即抹拭时将布帕浸水拧干三遭,称三把。一把抹头脸,二把抹胸腹,三把抹脚腿,净身亦称洗丧)、换衣(给亡者换上干净衣裤鞋袜,若是青壮年夭折上有父母者,手臂上应戴黑纱;老年人的裤带用白棉线合股系扎,合股线的支数以其年龄而定,老年人换衣称穿寿衣)等习俗,供桌上置烛台香盆和死者遗像。三年孝满,遂将灵位焚化,谓之除灵。
  5. 报丧习俗
    • 一旦落气,屋内号啕大哭,屋外鸣铳报丧(铳为相当于礼炮性质的三眼铳),同时要烧纸轿送行,名曰起轿。孝子即日到舅家报丧,亦先在屋外鸣铳,再径奔正厅,点烛伏泣神龛前,待长辈掖起,再禀报详情。平日不孝敬父母者,可能长跪于神龛前,任训责鞭笞。
  6. 打水装殓习俗
    • 由师公或长者鸣锣开道,领孝子到附近井畔“打水”,即孝子跪地舀水,亡者多少岁,便舀多少杯。每舀一杯,敲一下锣。打水归,加贡香(柏木)煮沸,凉后洗浴,更衣装殓;穿五、七、九层衣裤,戴唐巾帽。棺内垫石灰、炭末,铺皮纸。棺置正厅(在外身亡的,则禁止入厅,只能在屋侧搭棚停棺),入棺俗称上材。棺俗名料,或吉称长生、寿器、千年屋。

二、传统丧事的总体氛围和特点

  • 在长沙,老人寿终正寝被称为“老了人”,有“白喜事”之称。丧事文书悉用白纸,槽门上悬白纸墨书“当大事”。屋内做法事、佛事,行儒礼,热闹隆重;屋外铳炮声声,气氛肃穆。亲友闻噩耗自动帮忙料理,叫帮白喜事忙。听到铳响,叫化子纷至沓来,有所谓“人死饭甑开,不请自己来”的说法,丧家备佳肴招待帮忙者和前来吊唁者,甚至出现一些大操大办的情况,豪富之家可能会将儒、释、道三套班子一齐拿来大办“白喜事”,也可任选一种办丧形式,还存在施舍散钱、抛撒糕饼等行为,场面盛大。

长沙现代丧事与传统的差异

一、丧葬观念的变化

  • 传统观念:古人认为人死是驾返仙乡、去极乐世界再造辉煌,所以丧事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一种“喜事”,并且传统观念注重厚葬,讲究各种仪式的隆重程度以尽孝道,如长时间的祭奠过程、丰富的丧具准备等。
  • 现代观念:现代社会更多地受到科学观念的影响,人们对死亡的看法更趋于理性和平静,丧葬更多地被视为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,而不是遵循传统意义上的“喜丧”观念或者过度追求厚葬。现代更强调丧葬过程中的文明、环保和简洁。

二、丧葬形式的变化

  • 土葬与火葬
    • 传统:长沙自古厚葬,在传统习俗中有土葬的习惯,并且对棺木、墓葬的构造等有诸多讲究,如西汉以前,士大夫多棺外套木椁,外封白膏泥;富绅之家,甚至用糯米饭结墓,一层糯米饭一层瓷碗,干固以后,坚硬无比。一般墓上有罗帷,前有拜台祭坪,树八字青石碑或湘白玉碑,有的还有石人石马等。
    • 现代:随着殡葬改革的推进,现代长沙提倡火葬,丧事多从简,以开追悼会为主,土葬的习俗逐渐减少。

三、丧葬仪式的简化

  • 传统仪式的繁杂性:传统的长沙丧事有众多繁杂的仪式,如法事(做道场包含众多程序)、做佛事、行儒教等多种形式的祭奠活动,还有绕棺、烧落气纸、净身、换衣等细致的环节,并且整个丧葬流程持续时间较长,从入殓到出殡的时间因贫富差异较大,富者可能长达数月。
  • 现代仪式的简化:现代的丧葬仪式大为简化,很多传统的宗教仪式和繁文缛节逐渐被舍弃。追悼会成为常见的纪念形式,主要是对逝者生平的回顾和悼念,更多地关注家人和朋友对逝者的缅怀之情,而不是传统仪式中的各种程序和讲究。

四、社会参与的改变

  • 传统社会参与:在传统习俗中,亲友邻里在丧事中有明确的角色和大量的参与,如听到铳响后主动来帮忙料理丧事(帮白喜事忙),吊唁者多以竹布或纸质挽词诗章悬挂孝堂,在出殡时有绕街等习俗,并且会有施舍、抛撒食物等行为吸引群众参与。
  • 现代社会参与:现代社会虽然亲友依然会参与丧事,但形式更加简洁和内敛。人们更多地是通过参加追悼会、慰问家属等方式表达哀思,不会有像传统习俗中的一些吸引大众参与的热闹场景,也不存在因丧事施舍叫花子等情况。